疯狂小说 > 网游动漫 > 官僚 > 官僚第三卷 市委大秘 第十一章 感悟县志(下)(第1页/共2页)

官僚第三卷 市委大秘 第十一章 感悟县志(下)(第1页/共2页)

 热门推荐:
    第十一章 感悟县志(下)

    前面两位,黄庭坚、章鉴,都是德修籍人士,按“流官”制度,只能在外为官。

    那么,历史上那些曾经主政德修的官员中,出过什么颇有政绩、民望的清官、好官呢?

    还真有一个。

    这位官员是近代官员了,叫吴宝炬,曾任德修县“知事”,此人自幼亡父丧母,15岁才开始有机会读书,极为刻苦,清光绪二十四年(1898年),院试考获第一名,入“两湖书院”读书时,被鄂省军政大员张之洞选入“将弁学堂”。辛亥革命时期,吴宝炬任江阴军政府参谋总长,被民国副总统黎元洪聘为顾问。

    再后来,吴宝炬出任地方官员,十几年间竟然先后出任十二个地方的“知县”,不升也不降。

    为什么不升?因为不肯同流合污。

    为什么不降?因为官声斐然。

    吴宝炬随身携带自刻的“受贿天诛”的图章,盖在他经办的一切文稿上以自警。十多年间在知事任内审结民间疑难案件三千多件,多能秉公明断,深受百姓爱戴。

    “受贿天诛”,时时警醒,好一个难得的清官!

    吴宝炬在德修知事任内留下了许多政绩,被老百姓呼为“清官”、“好官”。《德修县志》载:“公起于田间,洞悉民间疾苦,平时下乡仅舆夫二人,随从一人。督铲烟苗,踏入人迹不到之处。他一生留下各县德政,老百姓为他立生祠、德政碑、纪念亭,有花开十二县之誉。”

    “花开十二县”,处处留美名,这种人,在官场上,那不叫“混”,那是真叫为民作主啊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回过头来,胡晨阳看了德修县的“历史沿革”。

    德修历史悠久,商封艾侯国,春秋为艾邑,先后属吴、楚、越管辖。历上有过很多种称呼,1914年首次更名为德修县,沿袭至今。

    在唐、宋二代,德修县就是“泱泱大县”。

    何谓“泱泱”?深远广大的意思。一般都说“泱泱大国”,德修却得到“泱泱大县”的美誉,可见,德修县自古就是有分量的大县,德修人对这个“泱泱大县”是有自豪感的。

    德修是赣源省西北门户,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。汉代以来,屡有重大兵事发生。明清时期,李自成、石达开、李秀成都率部在此驻扎过。山区么,易守难攻,让历代的“中央军”都深感头痛的。

    土地革命前后,德修的革命斗争如火如荼,***领导的“秋收起义“,就是在德修县率先爆发的,这里也成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中心,是著名的红色苏区。全县先后有十多万人为革命事业献出了生命,只是,德修县没有出过一个开国将军。

    只有烈士,没有将军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接下来,看“风俗”部分,也蛮有意思。

    德修县流行的方言有德修话(跟洪都话接近)、怀远话(属客语)。

    客语!这是胡晨阳的强项了,他家里就是客家人哎。

    看来,听懂德修人说话是不成问题的了。

    李大锤就不行了,语言不通,路也不熟,所以,胡晨阳不打算让他做自己的司机了,必须在当地找一个司机了。还有秘书,也必须是当地人。

    《方奥胜览》中记述:“土瘠民贫,山高气清,习知武事”。这就是说,德修人历来就过惯了苦日子,有习武之风,穷归穷,却容不得外人欺负。后来,胡晨阳看到了更多的内容,知道了德修人“习武”干什么?原来是自发组织民间武装,抵抗金兵,声援岳飞!声援文天祥!

    好彪悍的德修人民!

    好可爱的德修人民!

    那个“章开溜”,岂止是愧对黄庭坚?也愧对德修人民啊!

    胡旦《义门记》中另有记载:“山高水澄,秀甲他郡,土沃人阜,名闻四方,家崇恺弟之风,门尚敦睦之义。”

    宋代著名诗人王阮诗曰:“顷岁承平久,斯民皆俗修,究心依学校,服力事田畴。”。

    一段话,一首诗,信息量很大!告诉后人:自古德修人讲孝道,讲和睦,讲学习,古代“三讲”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再看“地理篇”,德修县确实不是穷山恶水。

    德修县位于赣源省西北部修河上游,隶属浔阳市,居幕阜山脉和九岭山脉之间,是湘、鄂、赣三省交界处和三个省会城市的中心点,自然地理形成众星拱月之势。

    德修的母亲河叫修河,德修县就是因修河而得名,修河是赣源省五大水系之一,也是浔阳市境内最大河流,全长405公里,流经三个县,最后注入鄱阳湖。

    德修水能资源非常丰富,理论蕴藏量达39万千瓦,可开发量为20万千瓦。

    看来,德修县将水电列为支柱产业是有道理的,潜力很大!

    水资源丰富,当然不光是可以发展水电,还可以发展水产养殖和水上旅游项目。

    德修县还有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。已发现矿产35种,矿种多、分布广、规模大、品